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這個重要節點,認真總結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進行百年探索的豐富曆程,探究其價值建構與文明創新的豐富内容,追尋其探索創新的内在邏輯和基本規律,有助于促進價值與文明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進而從哲學的層面展示中國共産黨百年來在價值與文明方面所創造的新境界,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
價值文化處在社會結構的最深層次,社會變革的最根底處是價值文化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僅意味着物質财富的極大豐富,也意味着精神财富的極大豐富;不僅是器物的發展,也是文化和文明的更新。事實上,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之前,舊中國的有識之士就進行過一系列的救國探索。洋務運動強調器物,主張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強調制度變革,進而推翻舊的帝制。可是中國的價值文化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人們頭上的辮子剪掉了,頭腦裡的“辮子”依然存在。正如羅素在《中國問題》(1922年)中所說的,無論對于中國,還是對于世界,文化問題都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難解的。為了解決價值文化問題,一大批先進分子苦苦求索,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國共産黨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登上了曆史舞台,并始終保持着強烈的價值自覺和文化擔當,把創造一種新的文明形态作為自己的使命追求。
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的百年探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價值重建為核心,推動着文化的變革和文明形态的創新,經曆了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曆程。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毛澤東同志就指出,“我們共産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強調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亦即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要實現的目的。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同時,積極進行價值文化建設,緻力于掃除舊中國遺留的貧困和愚昧,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力圖通過若幹個五年計劃,将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不同階段,曆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給出了明确的文化發展方向。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江澤民同志強調,中國共産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胡錦濤同志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價值文化實踐中,中國共産黨順應時代和實踐要求,适時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一系列重大命題和戰略目标,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價值文化建設與文明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研判世界文明的新走向、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新特點、文化與經濟社會及科技關系的新動态、意識形态與價值觀競争的新格局,将文化建設列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态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同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
二
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進行的百年探索,不僅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也創造了一系列标識性概念和豐富的思想與實踐成果。
第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核心價值觀,承載着民族、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着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标準,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階段,我們黨總會提出核心價值訴求,從“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到共同富裕、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政治文化概念。它不僅曆史地回應着中國近代以來價值文化領域的中西古今之争,更是直接切中着世界曆史背景中展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最深層次的問題。它不僅是當代中國社會價值秩序的主心骨,是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更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展開的實踐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建構的思想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形成的制度安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生成的精神力量。
第二,構築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與中國精神。精神是文化的靈魂和集中體現。黑格爾将精神、民族精神視為一個極其重大的哲學概念。“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弘揚和培育着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同時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鬥中構建起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偉大建黨精神、中國精神,與中國道路、中國力量一起,回答了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大問題,也從精神文化層面深刻回答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中國人、如何成為一個中國人的重要問題。它們呈現着當代中國人的精氣神,表達着當代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第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馬克思說,曆史越來越成為世界曆史。面對全球發展深層次矛盾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嶄新理念,指出“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赢共享”“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共産黨将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類為主體,将人類視為相互依存的有機體,将不同民族和國家視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共同體,揭示了人類命運與共的曆史事實,超越了西方以權力為核心的霸權主義文明觀。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當代實踐高度和時代特征,是不同民族和國家在當代實踐活動中共建共享的價值體系。它從價值層面上回答了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是對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的回應。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基礎,為變革和建設全球治理體系提供價值引領,為創新人類文明新形态提供價值核心,為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和消解其話語霸權提供價值立場。
第四,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文明形态。中國共産黨以價值建構為核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社會主義為根本取向,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謀求高度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統一,從而超越現代資本主義文明類型,開啟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道路之魂,是中國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和氣質,它所包含的諸多理念,以及其内涵的實踐合理性、關系思維、共同體原則,構成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内核。因此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叙事,社會主義發展的叙事,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叙事。它終結了“曆史的終結”,超越了“文明的沖突”,開顯着世界曆史性的意義。
三
在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進行百年探索的實踐中,不僅形成了标識性概念,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而且在價值與文明的古今、中西、新舊問題上,形成了豐富的曆史經驗與内在的基本原則,這些經驗與原則無疑具有普遍性意義。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進行百年探索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也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因此,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保證價值文化建設與文明發展的先進方向。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引發中華文明深刻變革的過程,也是一個其自身逐步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理論邏輯的自覺要求,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邏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文化發展曆史邏輯的内在要求。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中國共産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和文化形态,推動了中國價值文化與文明的現代轉型和當代發展,同時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
第二,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進行百年探索的核心。價值文化與文明都與一定主體相聯系,具有民族性和傳承性,進而形成一定的傳統。一方面,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它使一個曆史階段與另一個曆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和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另一方面,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明的本質特征,一種文化要真正傳承并不斷地延續下去,就必須适應時代要求和現實需要,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因此,在價值與文明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既反對虛無主義,也反對複古主義,而是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存精、去僞存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曆史,決不能割斷曆史。”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曆史文化相契合,抛棄傳統、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同時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無疑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通的結晶。
第三,堅持借鑒和吸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這是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進行百年探索的重要途徑。價值文化與文明要保持創造力,就必然保持開放性。隻有學習借鑒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批判性地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一國一族之價值文化與文明才能獲得豐富滋養和發展動力。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批判地學習吸納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産的積極成果。因此,在價值與文明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既反對排外主義,也反對盲目接受主義,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與文明。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我們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曆史遺産和外國的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麼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裡生長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别,适用的就拿來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品質。”即“以我為主、洋為中用、辯證取舍”,以此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正是這種學習、借鑒、批判,使當代中國價值與文明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創造性和開放性,充滿着生機和活力。
第四,堅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是中國共産黨對價值與文明進行百年探索的重要動力。“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每一種文明都紮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隻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平等是交流互鑒的前提,包容是交流互鑒的基礎,傲慢和偏見則是交流互鑒最大的障礙。因此,在價值與文明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既反對文明的沖突,也反對文明的優越,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差異不應該成為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對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樣性及交流互鑒可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強大動力。”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不僅推動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曆久彌新,而且秉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則,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類文明創造性發展。
(作者:吳向東,系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教授)